信息來源: 發布日期:2023-06-18 14:20:53 點擊量:33315
在連云港石化基地末端,有一條長約2公里的特殊河道。這里種植著成片蘆葦、香蒲、篦齒眼子菜等水生植物,形成交錯的水下森林,仿若一條嵌著藍寶石的綠絲帶。這條“絲帶”就是由江蘇方洋集團有限公司負責建設的徐圩新區東港污水處理廠達標尾水凈化工程(一期),是徐圩新區建設的生態安全緩沖區,更是新區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重要體現。
據了解,生態安全緩沖區是指生態空間中可以消納、降解和凈化環境污染,抵御、緩解和降 低生態影響的過渡地帶,具有涵養水源、維護生物多樣性、穩定生態等功能,主要包括生態凈化型、生態涵養型、生態修復型、生態保護型四種類型。
早在2014年6月,連云港石化產業基地被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為全國七大石化產業基地之一。徐圩新區依托港產聯動優勢,吸引了盛虹煉化、中化國際、衛星化學等大型龍頭企業紛紛入駐,成為產業投資的熱土,工業用地日益緊張。徐圩新區高度重視石化產業基地生態環境支撐體系建設,一次性劃出約643畝土地用來建設人工濕地,即東港污水處理廠達標尾水凈化工程,對達標尾水做排海前生態凈化。
濕地一期占地340畝,于2019年2月開工,2020年11月完成交(竣)工驗收,通過“穩定塘+曝氣塘+垂直潛流濕地+多級表流濕地”工藝,可以實現達標尾水中氮磷等污染物進一步消減。目前處理規模達2萬m3/天,未來二期建成后可實現總處理能力6萬m3/天。
工業污廢水在徐圩新區工業廢水綜合治理中心處理過程中,通過再生水廠反滲透處理工藝,實現70%回用的同時,外排水鹽度極大提升,達到苦咸水范圍。外排水通過高鹽廢水處理工程后雖然污染物進一步消減并達標,但其中溶解有較高濃度的鹽類,進入濕地后,對水生植物具有滲透脅迫等作用,導致濕地水生植物耐受要求高、選育難度大,也影響水生植物對氮磷等污染物消減效果。因而,高鹽化工尾水人工濕地處理技術是工程實施的難題。
針對這些復雜問題,濕地一期建設單位江蘇方洋集團通過濕地耐鹽植物篩選與馴化、水質凈化工藝優化等措施,不斷破解高鹽化工尾水生態濕地深度處理集成技術難題,并與上海海洋大學等單位加強課題研究合作,構建科學合理的調試與運維方法,推動達標尾水人工濕地深度凈化有效實施。目前濕地一期出水主要指標基本達到Ⅳ類水質標準。
隨著夏季的到來,濕地沿線蘆葦挺拔,睡蓮悄然綻放,各色錦鯉在水草中游蕩,白鷺在淺水岸灘悠然駐足,不時還有野鴨從蘆葦叢中鉆出沿水面飛行,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如今,這里不僅成為魚類的樂園、鳥類的家園,更是徐圩新區營造濕地教育的科普基地,打造工業發展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范。
此外,方洋集團還將加強生態安全緩沖區建設管理,不斷筑牢生態安全綠色屏障。一方面會定期對水生植被進行收割、清理和維護,按需對區域內的水生植物種類、數量和密度進行調整,并不斷探索優化品種,鞏固生物多樣性;另一方面加強循環利用管理,將收割的水生植物作為全國同類濕地種苗,建設全國高鹽苗種試點,將清理的水生植物作為能源物質、肥料等進行利用。
5月16日,江蘇省委書記信長星在深入徐圩新區現場調研時指出,實踐證明,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不是非此即彼的“單選題”,要在綠色低碳發展中更好保護生物多樣性。石化基地末端生態安全緩沖區建設,是徐圩新區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備、安全高效、綠色低碳的現代化生態環境支撐體系的縮影,更是實現高質發展的底氣和保障。
作為國家級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徐圩新區大力推進生態安全緩沖區建設,不斷提高生態涵養功能,讓產業發展與自然環境完美共生,讓綠水青山的“生態顏值”同產業發展的“活力指數”同步提升。
下一步,江蘇方洋集團將繼續發揮徐圩新區開發建設排頭兵的作用,深入貫徹實施綠色發展理念,踐行國企擔當,在生態環境支撐體系建設上不斷抓實抓細,在筑牢安全底線的基礎上,助力徐圩新區走出一條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